温州信息网

首页 > 同城信息 / 正文

最近2年,神秘少林寺之玉龙杖传说房企拿错几块地就可能破产!

网络整理 2018-11-19 同城信息

对于拿地这件事,房企现在很纠结。在融资难、资金紧、拿地难的当下,不拿地规模增长受阻,拿错地则可能拖累现金流,面临巨大风险。

  明源君认为,现在拿对地,拿好地,比以前更难,是因为投资拓展所面临的大环境发生了变化,而这些变化关系到房企未来的存亡。为此,明源君将拿地方面应该关注的变化以及应对措施做一个梳理,也欢迎大家分享更多有用意见。

  1

  一二线土地供应比例改变

  现在拿的地

  必须满足两年后战略定位和市场需求

  今年,住建部提出,热点城市要大幅增加租赁住房、共有产权住房用地供应,力争用3-5年的时间,公租房、租赁住房、共有产权住房用地在新增住房用地供应中的比例达到50%以上。

  目前,北京、上海、深圳三个一线城市,以及部分二线城市如西安,已经确定了中长期的住房发展计划,按照计划,普通商品房的土地供应量下降,取而代之的,是共有产权房、人才房、安居房、保障房等政策性住房的土地供应量上升。

  其中,北京、上海、深圳的普通商品房土地供应量的占比将全部调整到约40%或以下,其他的一二线城市,如广州保持在74.2%,西安则调整到58%。

  响应住建部的要求,未来,这种模式可能会有更多城市跟进。

  土地供应端的调整,将影响未来住宅市场的格局。这个影响在两年后,也即2020年便会产生明显效果。

  通常来说,一个住宅项目的开发周期为2年左右。2018年开始供应的政策性住房用地、租赁住房用地等非普通商品房用地,将会在2020年左右形成第一批供应。在此之后,供应量还会持续释放,逐步完成住宅供应结构调整。

  这意味着,如果房企无法在2020年之前完成战略调整,将可能错失未来的发展机遇。

  决定房企两年后业务格局的,是当前的土地储备;决定以后靠什么赚钱的,也是现在的土地储备。

  面对土地供应端的结构调整,明源君认为,房企拿地要注意:

  对未来三五年内的业务格局,要形成清晰定位,有的放矢的拿地,避免以往的机会式拿地。

  现在拿的地,必须符合未来市场需求。

  一二线拿地以满足做改善需求的产品为主,但产品定位也不能过度高端。

  未来一二线城市的住宅供应将进一步细化:

  以深圳为例。

  公租房满足中低收入者的居住需求;

  安居房面向收入在中低水平、满足一定购买力的人群;

  人才房用来安置吸引过来的重点人才;

  剩下的商品房,将形成一个相对高端的市场。但是,同时要满足自住原则,会是以中小户型为主的改善型产品。

  那么,你现在所拿的地,最终能否做成改善型产品?未来周边的自然资源、市政配套、教育配套、交通规划等,都是必须考虑进去的。

  2

  各地市场冷热不均

  研判城市的价值不能用经验思维

  而要站在未来看现在

  过去不同能级的城市都处于上升通道中。一线、二线不用说,产业基础、人口基础、上涨预期摆在那里。三四线部分由于棚改的推动,部分由于承接一二线城市的外溢,总之好行情雨露均沾,各地一片蒸蒸日上。

  而从目前来看,各地对于本轮市场调整反应不一。有的城市还在缓慢上行,有的已进入下行通道。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十月份,一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涨跌不一,北京、广州各上涨0.2%,上海回升0.1%,深圳下降0.5%。

  二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整体上行,但有的城市仍在快速上涨,有的已经回落。共有30个城市房价环比上涨(13个涨幅扩大,17个涨幅回落),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其中,贵阳环比涨幅最高,达到4.2%。也有部分城市价格回落,如厦门下滑0.1%

  三线城市共有33城价格环比上涨,但其中18个城市涨幅回落,襄阳环比涨幅最高,为2.5%。温州和三亚两城价格则环比下降1.0%。

  成交量方面同样出现明显分化,一线城市中,上海北京的成交面积环比上升,深圳广州则呈下降趋势。重点二三线城市成交面积同样涨跌不一。如下所示:

  来源:中国指数研究院

  来源:中国指数研究院

  未来一两年,房地产市场普涨行情结束,市场会整体趋稳,局部波动。这种背景下,各区域、各城市、乃至一个城市内不同板块都可能呈现出迥异的行情。

  新城控股高级副总裁欧阳捷认为,调控大概率不会放松,一线依然溢价难跑量难。三四线城市面广量大、回旋余地多、调控力度小,未来仍应该作为房企的主战场。

  至于具体城市的选择,明源君认为,要做出正确的研判,不能只关注静态的数据,更要关注资源的动态变化,用城市未来的发展趋势来指导当下拿地。

  举个例子,过去研判城市价值,常用的一条指标是城市间的物理距离。现在交通日益便利,物理距离已经没有多大的参考,相反的,用通勤时间来衡量更准确。比如A市与B市市区中心相距30公里,在过去看来,距离比较远。但如果未来通了公路或者城轨,或者地铁,这个距离完全不是问题。

  今年至2019年,全国开工建设的高铁项目将达到27个,另外,多地的城际轨道、地铁线路也会陆续推进,城市的边界不断被打破,一个城市价值将不再局限于本地,而是会沿着交通线路延伸。

  再如人口。过去城市研判指标里面有一项是人口总量,但这两年多地启动抢人大战,城市人口的流动趋势将被改写。现在及未来城市人口净流入量如何?几年内完成人才引入?这些人才会成为哪类产品的潜在客户?这些都是拿地之前需要搞清楚的。

  前瞻性的眼光,让房企能够先人一步抢占价值洼地。例如深耕珠三角地区的龙光地产,在粤港澳大湾区概念出来之前就深度布局深圳及周边城市。龙光2018年中期财报显示,截至上半年,龙光的土储权益总货值增加至6412亿元,其中湾区货值占比超80%。而且龙光土储的平均成本非常低,约为3943元/平方米,仅占销售均价的20%左右。未来,随着大湾区规划日益清晰,龙光将充分享受该区域的政策红利,以及低价土储的成本优势。

  3

  区域深耕成为新的机会点

  拿地要关注能站得稳、守得住的区域

  明源君在近期的文章中提到,过去房企做区域深耕存在较大风险,而接下来一两年,区域深耕会成为新机会点(详见《未来2年,最有可能逆袭的,竟然是区域深耕房企?!》)。其中一条重要的原因在于,调控政策趋稳,区域深耕的最大风险已大大减弱,房企在某一区域内的资源积累优势可以得到最大化发挥。

  一、深耕的区域要守得住,需具有长期增长空间

  市场横盘之后,各地的行情分化,不同区域的增长态势呈现天壤之别,选一个高潜力的据点尤为重要。

  本轮的大黑马新城控股选择深耕长三角,该区域经济稳定,居民收入高于全国水平,提供了房地产市场快速发展的前提。长三角整个区域人口稳定流入,带来了大量的需求,再加上城市轮动机会,常州、温州、合肥等市场迅速崛起,都为新城的高速增长创造了条件。

  二、从一开始就做好全局规划,每块地落子都要准,避免机会式拿地

  连续落子同一区域,要求房企从一开始就有全局观,对于打算深耕的区域有长远的打算,而不是游击式的东打一枪西打一枪。选准根据地之后,要多拿一些地,多做些项目。一开始不能太计较一两个盘的得失,作出些利润牺牲,以超高性价比打败竞品树立品牌,后面的项目才能享受到品牌溢价。

  其次,拿地之前,统筹好产品、客群、推盘节奏,避免自己的项目内部形成竞争,而要形成统一战线,后面可以多盘联动。

  三、对于有志区域深耕的房企来说,当下是一个切入的好时机

  明源君在此前文章中不止一次提出,当下是房企拿地的机会。一方面,土地供应放量,政府也把一些优质地块拿出来了,然而市场观望情绪却日益浓厚;

  另一方面,地价持稳甚至回调,可以降低拿地成本。

  此时新进城市,通过地块优中选优,打好第一仗的胜算更大;

  已经进驻的城市,借此机会扩大土储,优化土储结构,为深耕发展备足子弹。

  4

  地块选择标准变化

  当下应主攻规模小、销净率高的地块

  当下,现金流是房企的命脉。应对融资难、去化难的形势,房企需采取小步快走的方式,拿规模小、利润高的地块。

  一、主攻规模小、性价比高的地块

  当前,大盘模式已经不适用。以往一次性拿地可锁定地价,大盘分期开发,享受土地增值红利。

  现在土地增值空间缩水,地价甚至存在下行压力。一次性大规模投入拿地,不如分批拿小地块,均摊下来拿地成本更低。

  另外,市场降温之后,项目去化速度变慢,大量成本投入的回收周期拉长,不仅危险而不划算。

  对房企来说,1块钱一年周转2次,比2块钱一年周转一次要安全得多。很多房企把满足快进快出是作为当下拿地的原则。

  那么,多大的地块合适?中南置地认为,地块规模(规划建筑面积)控制在10万~15万平方米比较好。

  另外,随着投资客离场,市场购房者以自住居多,他们会更关注房子的性价比。拿地时,必须优先考虑能做出高性价比的地块。

  比如一二线城市因为限价,市区的中高端项目依然存在价格优势。这类地块可以关注;

  三四线城市规章制度相对宽松,拿地前要和当地政府多沟通,深度掌握当地的控规要点,看如何能做出最大的得房率;比如一些地块对偷面积没有太多限制,这类地块更容易凸显性价比。

  二、对销净率高提到到12%以上

  当前,很多房企已明显上调销净率标准,通常要求达到12%以上,特别是三四线城市,未来存在价格回调的可能,提高拿地要求才可以更有效防范风险。

  5

  拿地方式必须多样化

  拿地类型尽量多元化

  仅靠招拍挂拿地会越来越难。一方面限地价、限房价、竞自持、竞配建等成为热点城市推地的重要要求,对房企的资金实力提出了苛刻要求,导致土地资源向巨头聚拢,其他房企拿到地的概率不断降低;另一方面,如前文所言,土地供应结构发生变化,商品住宅用地供应占比降低,政策性住宅和租赁住宅的土地供应占比上升。

  未来,房企想要拿到地,拿好地,必须多渠道发力,扩大收并购、合作拿地、联合开发、城市更新等拿地方式的比例。

  其次,如果有条件,积极配合政府做政策性住房开发,或者做租赁住房,也是一种选择。

  再者,假如打算做区域深耕,还得多帮政府着想。力所能及的情况下拿一些存量物业的地块,比如产业用地、小镇用地、商业用地等,帮政府拓宽财政收入来源,或升级城市建设。另外,这些存量物业与住宅项目形成互补互利,资源复合利用。比如万科、龙湖、保利、招商等都在布局TOD模式,将住宅、商业、酒店、交通、公共配套等资源复合叠加,既能帮助住宅项目去化,也反过来带动物业增值,同时帮政府缓解城市交通压力,可谓多赢。(明.源.地.产.研.究.院)

Tags:最近2年   房企拿错几块地就可能破产!   拿地   土地供应   明源君   普通商品房   长三角   欧阳捷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