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信息网

首页 > 同城信息 / 正文

仙林,一座danmeimanhua“边城”的完美蝶变

网络整理 2018-11-01 同城信息

高楼林立的仙林大学城?本报通讯员 程忠摄

昔日的仙林地区?仙林街道供图

仙林万达茂“一站式娱乐购物综合体”。本报记者 徐琦摄

曾经的露天集市。仙林街道供图

南京邮电大学仙林校区的大学生们展示舞龙舞狮、啦啦操、团体操等节目。本报记者 徐琦摄

沈从文的名作《边城》,描述了一个远离繁华都市、山清水秀的边陲小镇茶峒的风土人情。

在南京,40年前的仙林同样位处城市“边陲”,地广人稀,只有一个叫做仙林农牧场的国营农场。32.67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居住人口不足1万,多数是农场职工和当地农民。

《边城》里的茶峒,渡河要靠船夫手拉绳索牵引船只;而当时的仙林出行只有一条公交线,进城一趟要花一天时间……

40年壮阔的改革开放历程,让这座南京的“边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3万人口中既有仙林大学城的师生,也有居住于此的“新移民”“老仙林”。仙林街道作为仙林大学城的核心区,更是汇集了12所高校、35个小区。

这个新型城市街道,以网格化治理实现党对基层的科学领导,创新社会治理模式。网格化城市基层党建引领,“六化融合”社会治理创新“仙林模式”,正为全国贡献经验、提供样本。

从农牧场到大学城,城市化进程波澜壮阔

1959年10月,南京农场由东流迁至仙林,成为全市的副食品生产基地。1962年,仙林农牧场成立,实行农场带生产队的体制。2002年,仙林划归栖霞区,这里更名栖霞区仙林农牧场,同年实施整建制拆迁,为大学城建设拉开框架。2004年9月,仙林街道办事处挂牌,仙林农牧场改由街道代管。

七旬于文宝是土生土长的仙林农牧场农民,眼下是仙林新村的居民。他回忆道,1978年,仙林农牧场下辖三个生产大队,农民以种田为生。当时他家有6亩多地,过着传统的“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生活十分拮据。

于文宝邻居庞金石家也是如此。改革开放后,在土地承包责任制的推动下,仙林农牧场开始鼓励农民“承包”养奶牛,生产队长庞金石带着村民去温州学习养殖技术,靠着“奶牛承包”的好政策,农民渐渐富裕起来。到上世纪90年代末,80%村民家都盖起了瓦房、楼房。

逐渐富裕的村民依然是“边城”人,居民于福秀回忆,最初唯一的一趟公交线是从紫金山到中华门。而从仙林到紫金山只能靠自己的“11路”,走10多公里的土路。后来有了栖霞到汉中门的汉栖线,但人多车少,她常常被挤得人悬在车厢内。

除了种田养牛,场里办起小厂,而商店、医院、学校等公共资源则十分匮乏。于福秀的父母对孩子最大的希望就是“好好读书,考出去,别再做仙林人”。

时间来到1999年,南京师范大学率先确定打造仙林校区,仙林大学城的建设由此拉开序幕。从农用照明到功率强大的变电站、从深井水到通畅的自来水管道、从乡村土路到平坦大道……南师大的率先入驻,为仙林带来了基础设施的变化。

2002年,仙林大学城管委会成立,如今这里拥有12所高校和仙林南外等一批知名中小学。青春是仙林的主旋律、活力是新城的关键词,创新创业在这里蔚然成风,仙林大学城转型升级为科学科技新城。

从遍布农田牧场的仙林农牧场、到大学城、“南京副城”,如今的仙林已规划定位为南京主城仙林片区,成为宜学宜居宜研宜业的幸福家园。从2012年起,仙林地区改造道路景观、建设生态公园、整治水体山体,让仙林人得以在天蓝、地净、山绿、水清的环境中学习、工作、生活。

如今的仙林,绿化覆盖率超过65%,空气质量稳居全市前列。

如今的仙林,主干道仙林大道已建为“公园式大道”。灵山北路、仙隐北路、仙境路、文苑路……条条道路、个个路口都有让人眼前一亮的景观。地铁2号线、4号线的相继开通,使得仙林人一上午就能来回好几趟新街口……

如今的仙林,随着金鹰和万达茂等商贸体的落户,已成为宁镇扬交界地区的商贸中心。省广电、中电二十八所等项目扎根仙林,均在加快建设。今年引进的苏宁置业、仙林东南青年汇项目等,涵盖商旅、文化、医养、青年公寓、写字楼等多种业态,为人才创业和科技创新提供了支撑……

2000年从三牌楼搬迁至仙林的居民张贯雄是位文艺志愿者,亲历仙林变化的他曾作诗赞美仙林,“山水园林处处绿,仙林是座绿色的城。路心有绿岛、街边有绿荫、高楼披绿色、车辆绿中行,家家窗外满眼绿、户户门开景迷人……”

从原住民到新移民,满满的幸福涵养文明

“从1996年起,仙林农牧场陆续拆迁,1617户居民先后住进了仙林新村。”庞金石说,头一回住进楼房,感觉自己像城里人了。

没有了农田的这些居民,陆续在附近的高校等地谋职。潘家燕就是其中一员,她在南师大找到了一份给IC卡充值的活儿。一些人则选择了“来钱更快”的活儿,比如开黑车。

原住民“老仙林”做出了贡献和牺牲,为他们提供保障和服务成为了仙林街道的工作重点。仙林新村社区主任宣锋还记得,为了劝阻一位居民不开黑车,她想尽办法,最后帮其找了一份小车司机的工作。为了推进仙林唯一的拆迁户小区居民就业,街道弘扬“劳动最光荣”,引导小区居民应聘保安、保洁、保绿员,180多个“三保”岗位人员每月每人到手收入3000多元。今年春节前夕,仙林街道还把居民召集起来,召开了一次“家家户户党员群众大会”。潘家燕的母亲回家后激动地告诉女儿:“街道孙大大一边向我们鞠躬,一边号召大家鼓起精气神,我感动得直掉泪……”

仙林现有35个高档商品房小区,居民中有大量来自五湖四海的新移民。66岁的喻小萍退休后从深圳来仙林带孙子。“2009年初来这里时,地铁没通,道路拥堵,路边绿化也不好。”她说,如今,她已把仙林当成了自己的家,这里的人文素养、文明程度深深吸引了她。

仙林街道办事处主任欧立祥介绍, 2010年以来,街道将辖区划分为10个一级网格、156个二级网格和1786个三级网格,创新社会治理方式方法,以城市基层党建引领,实施网格化服务。以“小网格”服务“大民生”,编织了一张扎根基层、真情服务的社会治理网络。

真情服务来自各地、原本素不相识的居民,换来的是新移民们高涨的热情。走在仙林的街头,你会不时发现一个个“黄马甲”忙碌的身影——他们是5000多名居民中的“党员群众志愿者”。

南大和园小区“万家欢”队长邹小美就是其中一员,她自豪地说:“我们小区有17支活动队,周末还义务给孩子们上课。”“新仙林”对南京的热情很高,听说社区要组织参观江苏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图片展,她把消息在微信群里一发,不到一个小时就有60多人报名。

喻小萍是街道“万家欢”志愿服务队总队长,去年被评为全国最美志愿者。她的日常作息是早上4点开始巡查,直到晚上九十点还在微信群里安排工作。邻居们知道她忙,常常给耽误吃饭的她送吃的,“街道社区亲如一家,街坊邻居宛如亲人,我要一辈子留在仙林。”喻小萍说。

10月24日上午,有一位80多岁的老人在小区门口不慎摔倒。几乎同时,附近居民、“黄马甲”、街道工作人员、民警、救护人员等纷纷上前施救。与此同时,消息已传到街道和社区的微信群里,社区主任宣锋立即打电话通知他的女儿,直到老人送进医院,大家才松了一口气。宣锋说:“在仙林,绝对不可能出现老人倒地无人问的事情。”

栖霞区目前有常住“老外”3378人,居全市第一,其中3200人住在仙林。这里有低密度社区、国际学校、大型商业综合体,“老外”们宜居宜业。今年7月,栖霞区在全省率先试水外籍人士网格化社会治理,40多名“洋”网格员也成为了服务仙林的志愿者。

从“减压阀”到“连心网”

党建创新成全国样本

南师大社会发展学院的副教授白莉曾带着学生在几十个社区做非遗文化展示,“仙林的志愿者最专业、最热情。”白莉说,2012年自己搬进了和园小区,也是一名“新仙林人”,“以前,学校在仙林、家在鼓楼。如今仙林通了地铁,环境美、配套全,不少人都在仙林置了业,子女也在仙林上学。作为一个社会学研究者,仙林的社会治理模式值得我点赞。”

仙林的网格化是一个化解矛盾的“减压阀”,更是一张服务群众的“连心网”,2010年以来,仙林街道连续8年实现进京、赴省、去市、到区“4个零上访”,群众满意度长期保持在95%以上。

仙林街道党工委大大孙金娣回忆道:“我到仙林工作之初,就发生过几十人到区委区政府上访,而基层党组织和干部竟一无所知的事情。”这引起了她的深刻反思。街道这么多干部天天都在忙什么?基层党组织天天在干什么?这种现象如果发展下去,党和政府的公信力何在?党的执政基础何在?

仙林街道党工委有直属党组织57个、党员1048名,区域内在职党员、流动党员过万名。2010年起,街道党工委以党建工作为引领,创新打造“网格化+”城市基层党建模式。

街道建立了与网格相适应的“1+3+N”党组织架构,把党组织的触角延伸到每个驻街单位、小区院落、建筑工地、五小行业,编织出覆盖驻街单位和居民的一张“网”。

于福秀目前是街道驻街高校服务办的主任,谈起最初去工地走访,她感慨道:“我面子薄,一吃闭门羹就想打退堂鼓,但我坚持了下来。”

街道常态化开展进万家门、访万家情、送万家暖、结万家亲的“四万走访”活动。通过“网格+服务”,街道城市管理连续62个月蝉联全市第一。

近年来,街道陆续与1000多家驻街单位签订了共建协议,共同担负起加强基层党建、创新社会治理、推动区域发展的责任。南京大学、泰康医院等46个大单位还成立了仙林“一家亲”协会,累计出资526万元,每年评选最美仙林人,8年累计表彰6059名党员群众。

党的十九大之后,“一网情深”党员群众巡回宣讲队第一时间走进小区、高校、商业街区、建筑工地等,3个月组织了60多场宣讲活动,党的十九大代表、仙林街道党工委大大孙金娣几乎一场不落。

仙林街道的党群服务中心今年以来接待了全国各地的数百个参观学习团,街道还在小区、工地、商业街区等场所成立了25个由优秀党员居民骨干担任支部大大的“常青树”党支部。10月12日,“一网情深”党群学校成立,继续强化党组织的引领作用。

中央党校党建课题组在仙林调研时认为,以解决不断涌现的社会问题为契机、落实党的群众路线,从而实现党持续执政与中国社会持续发展的良性互动,仙林街道的实践提供了成功例证。

2016年7月,中共中央授予仙林街道党工委“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随后,江苏省委组织部、南京市委、栖霞区委要求推广仙林经验,推动城市基层党建工作整体提升……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做最好自己、做最美党员、做常青树”,这是仙林街道党工委的目标追求,他们将再次踏上以党建引领各项工作持续创新发展的新征程,为实现仙林的完美蝶变砥砺前行。

Tags:仙林   一座“边城”的完美蝶变   边城   栖霞区   黄马甲

猜你喜欢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