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信息网

首页 > 同城信息 / 正文

环大亚湾新区:创赤阳老魔新驱动下的“活力”新区

网络整理 2017-08-09 同城信息

南海之滨,环大亚湾新区石化产业起步区内,惠州炼化二期炼油项目将于近期投产,乙烯项目计划年底实现部分装置试车,届时,一个世界级的生态型石化基地将“诞生”。这是惠州人期待已久的产业梦。

而在圆这个石化产业梦的同时,一个个创新创业的故事也在新区内发生:

壳牌OMEGA、SMPO和多元醇技术等三大专有国际领先技术、科莱恩化工药用级聚乙二醇生产技术等在新区率先应用;大亚湾科创园升格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这是华南地区首个国家级精细化工专业孵化器;中山大学惠州研究院获认定为省首批新型研发机构,这是全国第一家专业服务石化产业的新型研发机构;惠阳自造者等电子信息产业孵化器建设大力推进,在孵企业达47家;惠东的国家鞋材及鞋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广东)完成主体工程,鞋业链垂直整合等六大服务平台推动制鞋业升级发展;4名国家“千人计划”专家、2名长江学者、4名港科大教授,在新区创办企业进行科研成果产业化……

正是这些在各行业各领域的创新创业,让环大亚湾新区能始终保持发展的“活力”。从2014年-2016年的主要经济指标看,在全球石化行业整体不景气的背景下,新区仍以占全市1/5的土地、约1/4的人口,创下了1/3的经济总量和近1/2的税收,主要经济指标在全市所占份额持续上升。2016年,新区三个县区全社会研发经费占G D P比重达到2.27%,高于全市平均水平0 .24个百分点;新区现有高企113家,新申报高企39家企业,累计建成省级以上创新平台36家,孵化器在孵企业158家。

“近年来,新区创新发展呈现出三个趋势性特点,一是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依托创新链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二是以开放创新为引领,依托优势产业和骨干企业,引进领先技术、集聚创新要素,越来越多科技成果在新区产业化;三是创新生态持续优化,创新能力持续提升。”新区相关负责人介绍。

“我们说的创新是全面创新、全域创新、全链条创新。”惠州市委大大、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陈奕威在3日召开的市委十一届三次会议上指出。

环大亚湾新区正是全面创新、全域创新、全链条创新的“践行者”。

当前,惠州提出力争到2020年迈进全国创新型城市行列。站在新的起点,依托大亚湾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引领带动,环大亚湾新区和惠阳、惠东、大亚湾三县(区),将在多个领域加快部署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筑牢基础、打造全链条创新、营造更好的创新生态体系,努力提升新区创新发展的整体水平。

创新进行时

A

被“吃透”的产业链

在石油化工行业内有一个说法:上游炼油、乙烯行业的每1元产值,可带动中下游行业50元的产值。近年来,大亚湾区以惠州炼化二期即将建成投产为契机,努力发挥原材料“隔墙供应”优势,加快中下游配套产业招商,将从油头到化尾的整条产业链“吃透”,推动石化产业向集群化、循环化、高端化发展,使其形成一条产业价值链。其中,正是“创新”使石化产业从“量变”发生了“质变”。

从2010年2月到现在,纪红兵每周在广州海珠区和惠州大亚湾之间穿梭,汽车行驶总里程已超过30万公里。除了中山大学惠州研究院院长,他还身兼数职:惠州市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会长,大亚湾石油化工研究院院长,以及数个化工产业相关投资公司的顾问。看似庞杂,但他心里很清楚想要做什么。科学研究、人才培养、产业转化,如何打通这三者之间的脉络,是他的初衷,也是他的梦想。

为实现这个梦想,以纪红兵为主的惠州石油化工研究院在绿色精细化工方面与浙江大学开展合作,与美国康奈尔大学签署了技术二次开发的协议。对于惠州来说,希望用石化产业带动电子、制鞋、建筑和旅游行业。为此,惠州研究院围绕石化、电子、汽车等主导产业设定了8个研究方向。

一个具体的实例是,研究院利用天然香料研发了精油和手工皂等产品,2015年6月开始,在惠州市区部分商场开设专柜,在巽寮湾等旅游点附近开设专卖店。该类产品已经研发四五年,试用两年,已进行小批量生产,目前正在采购生产设备。原料目前准备以东南亚进口为主,希望长此以往可以带动惠州本地的原料种植。

“我们生产的聚乙二醇达到药用级,已经拿到相关生产许可证,这为石化区精细化工产业发展提供了一个新方向。”科莱恩是全球精细化工的领导者,科莱恩化工(惠州)有限公司负责人廖冬生介绍,该公司二期项目去年底已建成投产,年可增产5万吨助剂和表面活性剂,新增销售额逾6亿元。

精细化工,是技术密集型产业,占地面积小,产品附加值高。除了一些世界级大企业在做,一些孵化企业也在发力。

“我们的产品都是论克卖的,最贵的60元/克,是大宗石化产品的数百上千倍。”惠州市杜科新材料有限公司是一家以高端胶黏剂研发、生产为主业的精细化工企业,该公司执行董事莫华告诉记者,公司自主研发的高端胶黏剂打破进口产品的垄断,目前已运用于康佳、T C L和T P - L IN K等国内知名电子产品。

近年来,随着一家家石化中下游企业的进驻,在环大亚湾新区,电子化工、新材料、药用中间体等一批与石化行业相关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正在孵化育成。

香港科技大学终身教授弥永利称,高纯度离子液体项目已在加速器完成中式产业化工作,将打破国外高纯度离子液体工业化生产的技术垄断,填补国内空白;香港科技大学高福荣教授,作为项目带头人成立了高分子成型过程及系统团队,已在大亚湾注册公司;惠州皓赛董事长孙敬玺博士带领团队研制成功激光器、探测器自动耦合机,已实际应用于光器件产业化,如今正研究将机器人应用于光器件的制造,为全国带宽的升级提供支撑。

B

有个蛋鸡养殖院士工作站

2016年12月6日,广东省首个蛋鸡养殖院士工作站——— 鹏昌蛋鸡养殖院士工作站在惠东县吉隆镇正式揭牌。这也是全市第3家、新区内第2家院士工作站。

该院士工作站将通过整合集成能源利用技术、养殖废弃物无害化处理技术、非常规饲料资源利用技术、种养殖生态循环生产技术等,探索出一种低排放、低污染、低消耗的环境友好养殖模式,并在示范基地组装技术进行试验示范。

鹏昌农业董事长董福建介绍,鹏昌农业创办于1983年,目前已发展成为集农产品种植、饲料加工、蛋鸡养殖、技术研发、国内外进出口贸易为一体的新型专业化农业科技企业,是中国大规模的蛋鸡饲养基地之一,国家蛋鸡标准化养殖示范基地,国家“十二五”星火计划科研项目承担单位,农业部国家蛋鸡产业化华南区综合试验站。鹏昌拥有占地3000平方米专业化蛋品生产车间,还引进一套完全自主研发并拥有3项发明专利洁蛋加工一体化生产线。目前鹏昌产品热销珠江三角洲以及香港、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并与麦当劳、沃尔玛、家乐福、真功夫和华润万家等20多家大型超市和餐饮连锁店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

董福建表示,鹏昌农业非常关注健康养殖与高端蛋品品牌的构建,已与中国农业科学院、华中农业大学和华南农业大学等多所高等院校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此次的院士工作站的揭牌进一步加深科技与养殖、学院与基地的深入合作。

“借助科学技术与新时代的销售思维,鹏昌农业将在蛋鸡生态养殖与品牌建设上走得更远。”董福建说。

同样的创新还发生在惠阳的“地头田间”。2016年1月12日,广东惠州市四季绿农业科学研究院正式挂牌,这是惠州首家民营农业科学研究院,该科学院将推行工厂化育苗解决蔬菜生产瓶颈。成立当年,该科学院的部分科研成果已开始转化,其中,芽苗蔬菜产业化项目已批量投产,年产量约100万盘,年产值约2000万元。

在环大亚湾新区,创新不是石化、电子等龙头产业的专有,而是像血脉一样遍布新区的肌体末梢,令新区的农业、制鞋等传统产业也焕发出新的“活力”。

C

中国女鞋基地的“转身”

惠东县被称为中国女鞋生产基地。2016年,惠东全县鞋业单位数(包括企业和个体户)6243个,产鞋9.1亿双,总产值303亿元,已经形成原料供应、模具加工、成型组装、包装装潢、产品销售一条龙、以时尚女鞋为主打产品的鞋业发展格局。但是,因为主要代理加工国内外知名女鞋企业产品,而加工行业主要靠上游企业的订单,惠东女鞋形成不了核心竞争力,导致惠东作为“中国女鞋生产基地”的知名度远不如温州和晋江。

近几年,国内外鞋业市场不太景气,惠东鞋业同样遭到严重冲击。创新,成为这个传统产业的唯一出路。

“以前我们一条生产线要85名工人,现在只要58人。”天鹅星鞋业公司副总经理罗永胜介绍,该公司大力引进新技术,进行机器标准化生产,每年在更新设备方面的投入在100万元左右,提高了生产效率。2015年,其鞋品牌“卡莱莉尔”还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

近年来,惠东县越来越多的鞋企加大创新研发力度,通过创新实现了“华丽转身”。如今,惠东鞋业拥有中国驰名商标2个,省名牌产品11个,省著名商标21个,有1000多家制鞋企业建立了产品研发中心,其中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的制鞋企业100多家。

为进一步加强产业配套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更好地服务地方传统产业的升级发展,经积极争取,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在惠东筹建国家鞋材及鞋产品质检中心(广东)。2016年底,获新区发展统筹资金支持的国家鞋材及鞋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广东)基建工程动工建设,目前,项目主体工程已完成。待项目建成后,将为惠州及至广东地区制鞋企业提供国家级公共检测技术服务,并为惠东打造“中国女鞋之都”发挥检验检测、产品研发、标准制修订、检验技术研究、人才汇聚、人员培训等六大平台作用,助力“惠州制造”鞋类产品走出国门享誉世界。

D

1个工作日完成公司注册

“我长期在香港,对内地的公司注册政策真的不了解,他们就主动帮我跑,帮我问清楚要哪些资料,甚至复印件都帮我准备得妥妥的,1个工作日就办完公司注册手续,之前这不敢想象。我有朋友在外地创业,最头痛的就是办手续,有时一个审批手续等大半年”,弭永利对大亚湾服务企业的高效、贴心赞叹不已。弭永利来自香港科技大学,是大亚湾区引进的首位国家“千人计划”专家。

科技创新是产业发展的内在驱动力,高效透明的政务环境则是加快创新发展的肥沃土壤。

在大亚湾区,近年来先后实施了《大亚湾区高层次人才服务绿卡制度暂行管理办法》,为区内高层次人才发放人才绿卡,以菜单式方式为持卡者提供包括工商税务登记服务、人力社保服务、科技金融服务、子女入学服务等在内的10项服务。截至目前,共发放人才绿卡85张,为持卡高端人才办理子女入学、医疗保健、落户安居等“当日办结”服务105人次,其他“绿色通道”服务311人次。

值得关注的是,为加强企业服务,推动企业转型升级,做强做大,大亚湾区还进一步优化完善“1+7+N”创新创业政策体系。其中,在鼓励现有企业的转型升级方面,区财政每年安排1000万元技术改造专项资金,支持企业扩产增效、智能化改造、设备更新等。

据统计,在“1+7+N”创新创业政策体系的引导下,2016年全社会研究与开发经费支出(R&D)占G DP比重由2014年的2.2%提升至3.1%;全区高新技术企业数量比2014年增长200%;2014年以来,全区保持年均34%的规上工业企业开展技术改造。

在惠阳区,实施区级科技奖励活动,继续开展好专利奖励,进一步优化创新发展环境。由区财政每年安排100万元,实施民营企业家成长工程,培养一支具有较强创新意识的企业家队伍。统筹安排保障性住房资源,或通过租赁补助方式解决高层次人才住房问题。按照双向选择为主、统筹调配为辅的原则,帮助解决人才配偶就业问题。目前,全区各类人才总量近10万人,其中硕士以上高层次人才287人。同时还引进市“天鹅计划”科技创新团队1个、创建硕士研究生实习基地1个、入选市第八批市管拔尖人才1人、惠州市首届“首席技师”2人。

在惠东县坚持扶持与引进并举,大力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和创新型中小微企业成长计划,高企数量逐年增加。目前,全县共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存量16家,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入库企业21家。格讯科技、华大辐照等一批优质科技型项目签约落户。

创新下一站

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

散布在环大亚湾新区的诸多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创业要素,就像点缀惠州创新驱动的珍珠。如何让他们光芒更加耀眼?

来自惠州市委十一届三次会议的最新信息已经给出答案: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其中,对环大亚湾新区也提出了具体要求:加快推进环大亚湾新区“蓝色引擎”建设,以临深片区和重点产业承接平台为抓手,有效聚集创新资源,引进建设一批高端项目,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把新区建设成为“产业高地、智慧湾区”。

对此,新区相关负责人介绍,将与三县(区)一起,以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孵化育成体系建设、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科技金融结合等为重点,着力提优补短,联手推进协同创新,努力提升新区创新发展的整体水平。

“首先是联手推进协同创新。”环大亚湾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将按照全市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和新区打造“产业高地、智慧湾区”的要求,抢抓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战略机遇,强化协同创新思维,完善协同创新工作联动机制,发挥好新区协同创新专责工作小组的作用,推动各方联动,以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孵化育成体系建设、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科技金融结合等为重点,着力提优补短,推进协同创新,努力提升新区创新发展的整体水平。

同时,新区还将立足现有产业基础,依托石化、电子、汽车零部件等支柱产业,以及制鞋、现代农业、海洋渔业等传统产业,加快集聚创新资源,完善创新链;围绕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生命健康等新兴产业,构建新的创新链条,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的加速融合,推动区域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双提升。

此外,新区还将在联手推进开放创新、联手推进创新生态建设等方面“发力”推进创新驱动工作。

大亚湾区创新发展目标

全力以赴打造承接深圳创新辐射高地。

全力以赴打造创新成果产业化高地。

全力以赴打造创新创业生态高地。

力争年内孵化器达到3个6万平方米,在孵企业达到100家。

力争年内新引进科技创新团队3个、领军人才5名。

惠阳区创新发展目标

力争今年完成75亿元技改投入,推动不少于70家规上工业企业实施技术改造,落实新增机器人应用700套以上。

原则上规定今后凡是新进工业项目必须是高新技术企业,力争今年全区高新技术企业总数向100家迈进,入库培育企业达到90家以上

确保规上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年内达到36%以上,5亿元以上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

确保年内建成1家市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孵化器面积达到3万平方米。

惠东县实施创新型中小微企业成长计划

抓好“两装置”这一龙头项目建设。

抓好国家鞋检中心、鞋业链垂直整合服务平台等六大平台建设。

力争今年把全县R & D经费占G D P比重提高到2 .2%。

力争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4家,存量达30家;培育库入库企业27家,存量达48家。

力争今年底孵化器面积突破2万平方米,建成1个省级孵化器,5家孵化企业成功孵化毕业。

采写:南都记者 蔡雯

实习生 谢静刁 庄潇

南都制图:陈芳

Tags:环大亚湾新区:创新驱动下的“活力”新区   环大亚湾新区   创新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