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信息网

首页 > 本地信息 / 正文

深度赤阳老魔解析中国四大商帮!莞、深、潮、温商的“个性”比较(二)

网络整理 2017-06-29 本地信息
(原标题:深度解析中国四大商帮!莞、深、潮、温商的“个性”比较)

潮商敢为天下先,是敢为人先闯向世界

莞商敢为天下先,创下了“东莞模式”“东莞制造”。莞商有一种敏锐的先人一步的超前意识,但他们的超前意识不是超前消费,而是超前实践,当许多人还在犹豫观望,还在争论不休时,莞商已经是低着头默默探索,开始大胆实践了。有多少事都是莞商先吃第一口,先迈第一步,然后推向全国的,如集资建桥、过桥收费等等。它的意义,不仅是解决了钱的问题,而更深远的是它冲破了当时人们僵化的思维模式:只有国家、政府投资才可修高桥铺大路。

许多学习这些商帮精神的人往往认为:他们天生精明、强干,其他地方的人懒惰成性、不思进取。其实他们不明白这是绝大的误会,只有改革开放,才能改变一个民族的性格,使当地的民众拥有所谓的性格优势和高素质。

莞商、潮商、温商都通过血缘、地缘、人缘这“三缘”抱团发展,将商业网络编织得天衣无缝而又异常强大。这“三缘”首先体现在血缘上,他们的企业多具有家族企业背景,往往是父亲当老板,哥哥跑销售,弟弟搞生产,老婆管财务,叔伯堂表,七大姑八大姨,所有亲朋戚友齐上阵。平时大家一起为企业出力出策,一起闲唠家常,可以一起开心享受家庭聚餐,其乐融融;有难时则群策群力,齐心出击,共克难题。这种家庭工厂遍地都是,蔚为壮观。即使厂子做大了,企业发展了,裙带关系依然是老板依靠的最主要关系。厂子对内是温馨家庭,对外则是出击的拳头。血缘的向心力能使拳头紧握成团,这样不论出击的速度,还是出击的力度都提升很多。

据东莞官方所公布的调研报告显示,东莞的民营企业具有明显的家族企业特征,企业传承也普遍倾向于子女继承。例如,《理财周报》发布的中国家族财富榜中,搜于特马鸿家族、易事特何思模家族、勤上光电李旭亮家族、玖龙纸业张茵家族、众生药业张绍日家族、劲胜股份王九全家族、金叶珠宝王志伟家族、宜安科技李扬德家族、星河生物叶运寿家族、银禧科技谭颂斌家族、兴业集团王氏家族、新世纪梁志斌家族、光大地产陈润光家族、三正集团莫浩棠兄弟、富盈集团刘学斌兄弟等家族企业先后榜上有名。其中何思模家族中,其本人及妻子、儿子、侄女、大妹夫、二妹夫等人,拥有易事特3/4的股权,使易事特成为典型的家族企业。

地缘则体现在地域老乡关系上,这种以异常紧密的乡情乡音维持的关系是他们走南闯北的最大本钱。2008年年底,在东莞的温州商人,在原先未经通气的情况下各自宣布要成立一个社团:东莞市温商企业协会和东莞市工商业联合会温州商会,但大家在乡谊会一碰头,为了放大温州社团效应,立即决定合并,仅成立一个商会。这也是温商团结同心、抱团发展的一个有力证明。“除了过分低调外,与温商、潮商相比,莞商的抱团意识还有待加强。”东莞本土民营企业家李泽志说,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中式快餐连锁龙头“真功夫”创始人蔡达标、潘宇海的内斗,上市之路,从此遥遥无期。

学习以香港为代表的西方商业文明真谛的深商中,则很少见到家族企业,也不依靠血缘、乡缘来联结,而是依靠基于权利自治的新型商会来组织。来深圳创业,无需讲究“抱团”“老乡找老乡”,而更需要具有开疆拓土的“五月花”号精神。有着“混血”基因的深商,彰显的不是政府的力量,也不是“帮主”的力量,而是独立商人的权利,来自五湖四海的商人群体,在深圳的商业活动中找到了最大公约数,那就是现代契约精神。

莞商、温商、潮商都特别善于模仿,他们最初的创业一般是靠模仿发展起来的,很好地践行了鲁迅先生所提倡的“拿来主义”。当然,在创业成功之后,他们就会创立自己的品牌。当巴黎或意大利时装周展示了最新时装,不久之后,在东莞、温州、潮汕市场上就会出现式样相似的时装,并随之销售到全国各地。他们有的是拍了别人产品的图片,有的是委托国外的朋友以高价购得新产品后乘飞机带回,连夜拆开研究,然后根据中国人的习惯加以改进。没几天,崭新的样式便可投放市场。他们把“拿来主义”称为“与巨人同行”,并群起仿效。深商则注重原创精神,利用知识和科技力量无中生有,如发明制造无人机、机器人,所以深圳创客盛行,人称“创客之城”。当然,深圳也有“拿来主义”,华强北路“山寨一条街”就是例证。

虽然商帮的真实生命力很难从一时的短长中看出端倪,但经笔者反复比较,潮商的忧患意识,深商的创新精神,温商抱团打天下的一些观念和做法,值得其他商帮借鉴,尤其是长期单打独斗的莞商。一个最明显的事实就是:在东莞或其他很多地方都有温州商会,东莞的温州商会甚至已与东莞两个影响力最大的群体台商、港商“三分天下”。可在温州或其他地方能找得到东莞商会吗?少之又少。这值得莞商深思。

最初温商以原始的手工技艺为主要的生存手段,如理发、补鞋、裁缝,一个个游兵散勇燕子般地南来北往。后来,他们发现各地时常会出台一些扶持政策,纷纷开辟新的商场或商品集散地。每到这时,游兵散勇们就聚到一起,出谋出钱出力,由于财力雄厚,竞标时容易拔得头筹。也因此,在全国很多城乡都有以温州人为主的商场或商品一条街。有的一个企业在全国各地设立了很多分公司、分销点、办事处,将温州人的商品意识传达给当地,辐射到周边。“哪里有市场,哪里就有温州人。哪里没有市场,温州人一来也就有了市场。”这句流传甚广的谚语,说的就是温州人经商遍布天下。

据统计,进藏经商者近一半是温州人,拉萨还有一条以裁缝铺为主的“温州街”。温商抱团,还致使信息灵通,商机频现。20世纪80年代初,温州号称十万推销大军,他们实际上还兼有了另外一种职责——信息采集员。这批人在温州资本原始积累阶段起到了非同小可的作用。他们在跑到全国各地推销产品的过程中,也搜集了很多信息:什么地方急需什么产品,什么地方哪样东西最便宜,什么地方的人是何种性格……回到商会或家乡后,他们一聚头,将这些信息互相沟通、整合,一个个商机就不断地涌现出来了。在一个地方,只要出现了第一个闯生意的温州人,就会像蚂蚁发现美食后唤来蚁群一样,很快就会有第二个、第三个……随后,便会出现一个庞大的群体。

当然,温商抱团也容易引起争议,由于宗族亲情、同乡亲情的存在,会形成一种独特的融资方式——依靠亲友和同乡筹集款项,而不借助于银行,这样往往会留下一些“手尾”,甚至“烂尾”。温商爱抱团“炒作”,炒房产、炒煤、炒油、炒金,炒一切可炒之物。那些转战南北的温州炒房“集团军”,多是亲朋好友联合起来的,几十个人、几千万元资金一起砸在某个楼盘上,还善于利用媒体造势,可以迅速抬高楼价,在获得利润的同时,也获得了“天使派”的热情讴歌和“魔鬼派”的激烈批判,社会褒贬不一。

看到别人的长处之后,便容易反观自己的不足,富而思进。从大粤商的角度看莞商,关注中国商帮动向的著名策划人王志纲曾发起了振聋发聩的“粤商八问”:粤商,你为何难成“常青树”?为什么只有“广东经济”没有“广东人经济”?广东的商品集散地为啥总是“长不大”?粤商,你为啥迟迟不上市?粤商,你为啥气势输人一筹?粤商,你的商会为什么总成摆设?粤商,你为什么财富和头脑不对等?粤商,你为什么放弃领跑全国?

粤商八问,问的多是文人对粤商发展的深层思考。而2009年,以胆大直言著称的香港《文汇报》发表的长篇述评《八大陋习阻东莞富豪转型》,便丝毫“唔俾面”(不给面子)莞商,来了个直戳心窝式地批评指责,指出了部分莞商身上沉积已久、已成为产业转型障碍的“八大陋习”,如靠发家门财,不敢往外拼;家庭式管理,没胆识上市等等。

当然,这“八大陋习”,有的是捕风捉影、无中生有,有的是媒体为吸引眼球的耸人听闻,有的早已时过境迁光景不再,比如不敢上市。截至2016年7月,已有19家莞商企业在A股市场上市,113家在新三板挂牌上市,其中世界莞商联合会会员企业占33家。还有的虽然言辞过于武断,却也点出了事实之部分,值得莞商反躬自省,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不过,“刀子嘴”的《文汇报》,还是有一副“豆腐心”的,述评指出此文的出发点是:“旨在响应东莞市领导对民企老板转型要求的呼吁,推动东莞培育具备现代商业、公民意识以及社会责任的莞商。”

而东莞市主要官员亦在《莞商风采》一书的序言中寄语莞商:“莞商是东莞经济高水平崛起的脊梁力量。但我们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不能忽视这个群体的不足。也正因为有不足,莞商才有更大的成长空间和动力。衷心希望莞商对成功减少一份迷恋,对梦想多一份动力;对成绩减少一份倚重,对事业多加一份执着。”

无论是前瞻的“粤商八问”,还是尖刻的“八大陋习”,抑或是温和的“官员寄语”,莞商都可以将其看作是一面镜子,对照自己,反观事业与人生。

最后,笔者想用“各地人捉到外星人”的故事为四个商帮做一个搞笑版注解——

莞商迫不及待地说:速速鉴定,如真是外星人,请他来东莞投资科技产业,正好要“腾笼换鸟”;如是机器人,快送去工厂,正好东莞缺工人。

潮商热情义气地说:交已冷?(潮汕话,自己人)快来喝功夫茶,我要跟你谈生意赚大钱。

温商两眼放光地说:快照着打版,做成小商品卖到全国批发市场去。

深商充满自信地说:这小玩艺虽然有几分科技含量,但是我要做出比他更牛逼的。

呵呵,这种演绎,不知是否恰如其分?

【本文节选自花城出版社即将出版的《东莞商帮》。作者卢忠光现为广东省新闻出版广电局新闻报刊处副处长,从事新闻报刊管理等方面工作研究;业余潜心研究粤商文化及传记文学写作,出版有《新兵连》、《杨学思》、《头版头条》等专著,长篇报告文学《东莞商帮》即将出版。】

(原标题:深度解析中国四大商帮!莞、深、潮、温商的“个性”比较)

Tags:

猜你喜欢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