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信息网

首页 > 本地信息 / 正文

“ 怼 对”dress怎么读与“对 怼 ”

网络整理 2017-02-14 本地信息
(原标题:“怼对”与“对怼”)

最近阅读报刊,我突然发现“怼”这个词的使用频率颇高。为此,我专门查了《现代汉语词典》,其解释为“怨恨”。从实际使用的语意看,似乎也还可以引申为“批评、指责”之意。

“怼”,作为人们的一种心理情感的宣泄,很经常也很正常,大可不必隐忍,更无须回避。否则,闷在肚里是会伤害身体的。只是,“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一个人生发“怼”意,或多或少总是有其原因的,而只要“怼”对了,也就是说,只要“怼”得有道理,服人,哪怕是怒“怼”,也是可以理解的,甚至值得为其撑腰和鼓掌。怕只怕有的人“怼”歪了、“怼”错了,于是而一歪百歪、一错百错。自然,长此以往,必伤人伤己,甚至贻害社会。

记得几年前的媒体报道过一则新闻:在温州打工的许兴权带着即将分娩的老婆坐中巴车赶往医院待产。结果半路上老婆的羊水破了,司机说“那么脏,别把车上弄得又脏又臭”,把他们赶下了车。司机无情,乘客冷漠,许兴权的老婆只好“路边产女”(见《中外文摘》第2期)。这位司机对许兴权夫妻俩之“怼”不可谓不怒——他既出口伤人又将他们赶下车而令其“路边产女”,这般怒“怼”是否“怼”错对象和事理了呢?车上的乘客,或许没有说什么,但联系其冷漠的看客心理,其不也是一种默默而“怼”之举吗?假如乘客们能够拍案而起,主动站出来,纷纷怒“怼”司机的言行,并督促司机将车子开往最近医院。如此,以正能量压制负能量,不就可以避免悲剧的出现,并给司机现场上一堂极其生动的讲道德、树文明的教育课吗?

看来,不论何人,对谁“怼”、“怼”什么、怎么“怼”,是大有讲究的。做到正确而“怼”并“怼”得有效,关键取决于我们必须树立是非观念,要有担当、讲规矩。清代河南巡抚叶存仁离任时,僚属为其送行,为避人耳目,特地在夜里用小船送来大批礼品,叶存仁见此情景,写下一首诗:“月白风清夜半时,扁舟相送故迟迟。感君情重还君赠,不畏人知畏己知。”书毕,便将馈赠完璧归赵。在官吏送礼受礼成风的封建时代,站在同事一场的角度换位思考,叶存仁对于僚属的赠礼之举不可能没有哪怕是一丝丝的感激之意,“感君情重”当以为证。然而,对于叶存仁而言,内心有着清清楚楚的“非吾所有,虽一毫而莫取”之“见利不贪”的是非观,于是乎,在“畏己知”里,在怕受到良心的谴责中,他毅然写诗一首并将所赠礼物全部退还,这是怎样的一种担当和规矩呀!或许,从故事表面我们看不到一个“怼”字,但联系故事的情节和细节,则不免让人涵泳到其对僚属的嗔怪——如果说,因“畏己知”而催生“写诗相送”之举是对僚属的一种委婉之“怼”的话,那么,退还“君赠”,便是直接相“怼”之行。

由此观之,只要“怼”对了对象,并“怼”得有理,我们就须敢“怼”、善“怼”。因为在你的怒“怼”里,必然跃动着护佑真善美、鞭挞假恶丑的一份心念,滋养着扶正压邪的一种应有的气场。有道是,“怼”从来都是双方的行为,于被“怼”者而言,必然还有一个如何面对被“怼”的问题。对“怼”,正确的态度是:若被“怼”是属于对方故意找茬、任意抹黑之类的言行,那就不必太过客气,自须在有理有节原则指导下藉互“怼”予以回击,但若对方“怼”得有理,且是出于善意、好意,哪怕是对方态度差了些、语气重了点,你也不必计较,而当虚心接受之,即知即改之。

想起在广东省室内环境卫生行业协会主办的“关注婴幼儿室内环境、关爱婴幼儿健康成长”高峰论坛上,钟南山发表了《室内空气污染与婴幼儿健康》的演讲。演讲中,在讲到豪华装修跟白血病的关系时,钟南山引用某协会有关统计资料指出,90%白血病患儿家中曾进行过豪华装修,每年210万儿童死于豪华装修。钟南山引用的这一数据经媒体报道后,引起了热议。不少业内专家赞同豪华装修会增加白血病的患病风险,但对钟南山演讲中提到的“每年210万儿童死于豪华装修”这一数字提出了质疑。钟南山院士第一时间澄清致歉,并承诺“为了不辜负公众及社会对我的信任,今后在参加学术活动及各种发言内容中,我将严格地只收集基于有科学实验依据的资料,避免误导公众。本着维护我国公众健康的意愿,欢迎大家继续对我的发言批评指正。”面对公众质疑而“怼”,他并没有选择回避,更没有搪塞,而是主动站出来道歉。诚如他所言:“我更重视公众对我的信任。我不是神。我也会出错。但我今后讲课或发表演讲,会更严谨地搜集、甄别资料。”是啊,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哪怕是科学大家也难免出现差错。只要不是故意为之,出了差错也不要紧,关键是要敢于承认错误、承担责任,以避免重蹈覆辙。

正确对“怼”,确乎很有必要,即便有些怒“怼”不一定是专门冲着自己来的,而只是人家对有违“三德”现象的一种怒“怼”,闻者则也不妨以“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态度予以接受。新中国成立后,开国将军徐海东在辽宁大连休养,凡来人探望,将军常问:“政治上犯错误没有?经济上多吃多占没有?生活上和老婆离婚没有?”将军夫人提醒说:“多年不见的老战友,怎么好这样问?”其实,将军是针对部队实际存在的一种风气的怒“怼”,其之所以如此直接、尖锐,当是出于对老战友们的一份真诚真挚之心。自然,面对将军如此直白而让人有些许难堪的诤言、规劝的“怼”问,于老战友们又何以不是一针思想的“清醒剂”、行为的“预防针”?若能正确理解和严肃对待,必裨益匪浅。

(原标题:“怼对”与“对怼”)

Tags:自然   规矩   儿童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