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信息网

首页 > 最新信息 / 正文

此人号称“肉飞仙”,若他在,江都兵变很可能不会成功

网络整理 2019-04-23 最新信息

大业九年(公元613年),正月,隋炀帝下诏征集天下兵马集于涿郡,隋炀帝开始第二次御驾亲征高句丽。为了确保这次远征能取得胜利,隋炀帝充分汲取了第一次远征高句丽时指挥不力、后勤供应难以确保、军队战斗力弱、战略打击方向选择不正确和战役战斗上缺乏出奇制胜等问题。隋炀帝采取以下措施:

此人号称“肉飞仙”,若他在,江都兵变很可能不会成功

一是就发动崤山以东的老百姓积极养马以供军役,征发农民运粮,储存于泸河、怀远二镇,同时修辽东古城贮备军粮。这就避免了第一次讨伐高句丽时,军队还没有到达指定位置,粮食都吃完了,导致仗还没打,人先饿死的悲剧。并要求礼部尚书、柱国、楚国公杨玄感在黎阳督运运河漕粮(就是这颗老鼠屎坏了一锅汤、导致了第二次东征功败垂成,并深刻的影响了历史的走向)。

二是鉴于府兵制征集的士兵存在个人素质、身体条件良莠不齐,老的老、少的少,有些州府为了凑数,竟将一些残障人员也送来充数。因此,隋炀帝决定通过招募雇佣兵的形式来解决军队战斗力问题。这支通过雇佣招募的士兵在历史上有个大名鼎鼎的名字——骁果。

骁果军是隋朝新的骁卫御林军,这批新军多是关中人,他们身强力壮,骁勇善战,“骁果”也就是骁勇果毅之意,并在骁果军中设折冲郎将、果毅郎将(均左右各三人)以领之,左右备身府改称左右骁卫府。这支骁果军不仅改变了隋朝的命运,也同时改变了许多枭雄的命运,其中就包括大名鼎鼎的瓦岗军。

我们今天的主角就是骁果军里的一名中级军官,他叫沈光(591年—618年),字总持,江南吴兴人。此人号称“肉飞仙”,宇文化及等叛臣发动兵变的时候,若他在,江都兵变很可能不会成功。那么沈光到底何许人?有何能耐,竟有此作用?我们且往下看。

沈光也算是个官二代,但是他老爹沈君道是陈朝吏部侍郎,隋朝灭亡陈朝后,这个身份屁都不顶,一切都要靠自己重新奋斗,白手起家。开皇九年(589年),沈君道全家移民到当时的首都长安。沈君道作为江南人物,要文采有文采,要能力有能力,很得太子杨勇的赏识,引荐他担任学士,后来沈君道担任汉王杨谅的府掾。在这个岗位上只要不出大差子,混个退休绝不成问题,但是人要是点背,喝水都塞牙,仁寿四年(604年),杨谅谋反失败,沈君道受到牵连被开除朝廷,一下子又变成老百姓了。

此人号称“肉飞仙”,若他在,江都兵变很可能不会成功

所以这个官二代的身份没有帮上啥忙,一家人在长安这个物价奇高的地方过的是紧紧巴巴,尤其是老爹下岗失业后,为了维持生计,不得不带着哥哥们开始给别人打工,主要是抄书(当时没有发明印刷机器,市面上所有流通的书籍全靠手抄,绝对货真价实的手抄本)。

家里人也都希望沈光也能出来工作,挣份工资贴补家用,但是沈光这个人,属于胸怀大志这一类人,常常想着建立功名,根本看不上给人打工挣小钱这一类活。按照历史记载,沈光放荡不羁,好结交豪侠之人。关键这哥们骁勇敏捷,善于赛马,人也能说会道,靠着这些,用现在话讲,那是用人格魅力征服了长安城里的豪侠(其实也就是一些地痞无赖和浪荡子弟),这些货们经常送给他财物,不至于穷困潦倒。(在我们这里,对这种货统称为大钱挣不来,小钱猫不到眼里,属于标准的流逛锤这一类型。说白了就是不务正业。)

有一次,禅定寺中有个高达十余丈(30米左右)的旗杆的用来升旗的绳子断了,在没有大型起吊设备的隋朝,如何重新把绳子挂上去,成了一个难题,找人爬上去?太高,太危险,也没人敢爬;把旗杆放倒,工程量太大,庙里经济条件不允许,这可把和尚们急坏了。

沈光看见后,就对这群和尚说:“把绳索拿来,我能接上。”和尚们感到惊奇,哥们,你不是来寻我们穷开心的吧?

沈光一看大家用怀疑的眼光看着自己,也不和他们废话,拿来绳子后,直接用口咬住绳头,抓住旗杆不带任何安全设备就开始徒手攀爬,一步步攀爬而上,直到竿顶。把绳索系上之后,没有按照常规抱住旗杆往下溜,而是放开手脚,腾空而下,可把围观的群众吓了一大跳,尤其是和尚僧人们,这哥们不会是来讹人碰瓷自杀的吧?只见沈光在落地的那一瞬间,用手掌接地,倒行几步,直起身来,面不改色、气不发喘。围观的群众报以热烈的掌声,从此人们称他为“肉飞仙”。

刚才说了,在大业九年,隋炀帝杨广征召天下骁勇善战之人讨伐高句丽,沈光一看,机会来了,也决定报名参军。听说沈光要去参军,他的狐朋狗友好哥们都来给他送行,大家伙(有一百多人)来到灞上,开始喝告别酒(去征高句丽,和去阎王殿没啥区别),一看大家哭丧着脸,跟开追悼会似的,沈光很不爽,拿着一杯酒站了起来,把酒洒在地上,开始发誓说:“这次出行,如果不能建立功名,我就死在高丽,不再与各位相见。”说完扭头就走。

骁果军应该有两万人左右,在这支招募来的雇佣兵里,不仅工资高、福利多,各项待遇也好,所以严把招录关,对前来报名人员进行了严格的考核。身高不达标的不要、体重不达标的不要、反映迟钝不机灵的不要、体能考核(含射箭、骑马、跑步、举重等)不过关的更不要,在这一系列的考核中,沈光应该名列第一,因为按照记载,同时报名的几万人,都比不上他。

大业九年四月,庚午(二十七日),夏季,炀帝的车驾渡过辽水。正式拉开了第二次讨伐高句丽的战斗序幕。壬申(二十九日),炀帝派遣宇文述和上大将军杨义臣率军进军平壤。左光禄大夫王仁恭率军出扶余道,王仁恭进军到达新城,高丽军队几万人阻击隋军,王仁恭率领劲骑一千名击败高丽军,高丽军队闭城固守。

此人号称“肉飞仙”,若他在,江都兵变很可能不会成功

这一次炀帝充分汲取了第一次遥控指挥的弊端,命令诸将进攻辽东时可以相机从事,军情紧急,不用事事都来汇报。在辽东城下,隋军用飞楼、云梯、地道,从城池四面昼夜不停地进攻,打的高句丽这群鼠辈哭爹喊娘,叫苦连天,若不是城高池深,城墙坚固,辽东城早都被踏成平地了。

为了对付辽东城墙高的特点。隋军特地发明制作了冲梯竿,冲梯竿高十五丈,只见我们的勇士沈光站在冲梯顶端,面对城墙与高句丽士兵交战。双方拿着刀互相对砍,狭路相逢勇者胜。说实话,棒子兵属于吃啥啥不剩、干啥啥不行这种货,平时吹吹牛皮一个顶好几个,关键时刻一对一就怂了,在和我们的超人沈光的短兵相接的过程中,一眨眼就被干掉了十几个。

高句丽这群货们一看不好,一群竞相上来攻击沈光,并使出阴招,抬着大木棍远远的撞击沈光。沈光从冲梯上掉下来,就要掉到地上摔成肉饼,大家以为要光荣为国捐躯的时候,只见我们的沈光真不愧是肉飞仙,看见冲梯的竿上有垂下的绳索,在这电光火闪的紧要关头,反应神速,一伸手,抓住了绳子,首先停止了自由落体运动,然后又开始了向上爬的运动,继续投入战斗。炀帝远远望见这种场面,对这种极为英勇的行为感动的不行,这是人才啊!是人才就要提拔重用!于是战斗结束后,就破格提拔沈光为朝散大夫。

说实话,隋炀帝不仅慧眼识英才,而且还十分够意思,对沈光不仅提拔重用,赏赐宝刀、良马,还经常把他带在身边,关系逐渐亲密。没过多久,隋炀帝让沈光担任折冲郎将,封赏待遇都很厚重。隋炀帝常常把正在吃的食物和身上穿的衣服赏赐给他,这可是莫大的荣誉,估计四贵们也没有享受过这个待遇。

在江都,隋炀帝从拉龙舟的农民中选拔出来五百名骁勇健壮人员作为殿角守卫玄武门,这是保卫皇帝大人的最后一道防线,必须交给一个可靠的心腹来带领,这个心腹就是沈光吧,朕可是吧身家性命都托付哥们你了。

但是,在一系列阴谋操作下,这群殿角刚被赐了老婆(福利不错吧),竟然被隋炀帝放假了,最后一道保卫隋炀帝的武装就这样被轻松地解除了。在大业十四年四月那天晚上,如果这五百名殿角在现场的话,断不会让这场血腥政变这么容易成功,退一万步来说,这五百人即使镇压不了这场兵变,但是坚持到天亮绝不成问题,到那时,就是另一番情况了。可惜、历史没有如果。

这群殿角也成了宇文化及摆门面、充阔气的仪仗队。沈光自己得到皇恩深重,不为隋炀帝报仇,不符合沈光的性格。在骁果北归的路上,沈光就暗中收罗忠勇之士,准备为隋炀帝报仇。

当时麦孟才、钱杰等烈士子弟们都在图谋铲除宇文化及,找到沈光说:“我们都深受隋炀帝的大恩,现在皇帝被干掉了,我们不能为他而死,我们死后都没脸去见祖宗先人。现在还要腆着脸伺候宇文化及这个乱臣贼子,受他的驱使,真是脸都丢尽了,活着又有什么意义?我们一定必须要杀掉他。哥们你可是天下闻名的义士,皇帝待你最好,咱们一起来为他报仇,咋样?”

沈光泪湿衣襟,说:“你说咋干我都咋干,我听你们的。我统领给使(殿角官奴)数百人,都受先帝恩遇,如今身在宇文化及内营。以此来复仇,如同老鹰抓小鸡。万世之功,在此一举,希望我们大家一起努力。”众人制定了一个计划,由麦孟才统领江淮士兵数千人,在早上军营将要出发时,突然袭击宇文化及。

但是计划泄露了,遭到怕死鬼陈谦的告发。怂货宇文化及听后大惊失色地:“麦孟才是麦铁杖的儿子,还有沈光,都是勇不可当的人,必须避其锋芒。”竟然吓得屁鬼尿流,连夜逃出营外,由司马德戡等人统领兵马,逮捕麦孟才。

此人号称“肉飞仙”,若他在,江都兵变很可能不会成功

​沈光听到营内喧哗,知道事情败露,来不及披甲,就带领给使突袭宇文化及的大营,但是这老狗早都跑了。正好碰上替死鬼舍人元敏,上前一刀把他砍成两段。这时贼子司马德戡率领大批士兵冲入,四面围合。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只见沈光毫无惧色,越战越勇,手下的给使们也一起奋力,眨眼间就斩首几十人,吓得这群叛军纷纷退后,谁也不愿上前送死。

司马德戡一看,这仗这么打的可不行呀,于是又派遣骑兵,用弓箭侧面攻击。沈光不是钢铁侠,身上也没有甲胄,浑身上下被射满了箭矢,壮烈牺牲,麾下几百名给使全都战死,没有一人投降。沈光死时年仅二十八岁。天下人听说后,没有不流泪的。

隋名将,自韩、贺、杨、史,外如崔仲方、于仲文、段文振等,亦足备驱使。及再伐辽,至于亡国杀身,而麦铁杖、杨义臣、陈稜、沈光之流,犹有可述。葢乘分裂并吞之后,隋虽统一,而天下未尝无变,其多将材,固应如此也。文:向林

本文作者:说历史的女人(今日头条)

原文链接:http://www.toutiao.com/a6683083235695526412/

声明:本次转载非商业用途,每篇文章都注明有明确的作者和来源;仅用于个人学习、研究,如有需要请联系页底邮箱

Tags:隋炀帝   隋朝   历史   大业   长安   宇文化及   经济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