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信息网

首页 > 最新信息 / 正文

唐朝宦官为何能长期兴风作浪?真正的原因就出在这四个字上

网络整理 2019-06-30 最新信息

“望之不似人身,相之不似人面,听之不似人声,察之不近人情。“--唐甄.《潜书》

这段渗人的描述说的正是“太监”这一特殊群体,听起来三分像人,七分像鬼,大有“止小儿夜啼”的功效。说起他们的故事,想必国人都会竖起耳朵并打开八卦之魂,也然,历史上有大把他们兴风作浪的故事,最夸张的又非李唐莫属。

唐朝宦官为何能长期兴风作浪?真正的原因就出在这四个字上

▲阴阳怪气是宦官的招牌

大唐的宦官们当过宰相、掌过兵权,杀过皇帝,立过储君,这些在宦官界空间绝后的成就足以东汉的明朝的前浪后浪们汗颜不已。那么身为家奴,宦官为何为有这样的能量?又是怎样一步步攫取权利的呢?

源起:权利的空档和现实的需要

我们必须要注意到“存在必有道理”的硬道理,更要考虑古今认知的不同,宦官群体能够从深宫走向前台,其实有着深刻的现实原因。

唐朝宦官为何能长期兴风作浪?真正的原因就出在这四个字上

▲东汉的小皇帝导致外戚专权严重

东汉之所以宦官势力兴起在于皇帝需要他们的力量对抗凶狠的外戚集团,大明王朝则需要他们狠狠收拾朝堂上自命清高的聒噪文官们,那李唐的对手又是谁呢?

前代不可一世的隋朝之所以灭亡,主要原因并非来自三征高句丽和京杭大运河的劳民伤财,而在于感觉到皇权做大威胁的众世家大族的袖手旁观乃至集体起哄。

唐太宗喜欢说“以史为鉴”,那么出生世家且依靠关陇集团起家的李唐紫赯深知要领,并尽办法抑制昔日盟友们的势力。历经数代前后百年的博弈,至武则天时开始有了收获,同时宗室也在连番打压之下得到了限制,这些都初步打下了集权的基础。但众世家的衰落也给皇帝带来一个新问题:谁能填补朝廷的空白?我又该信任谁呢?

寒族出生的进士们还欠了火候,他们甚至不得不投身世家来换取仕途的前景,尚不具备对抗世家的能力和历练。因而实际上天子的选项只有两个:豢养的家奴群体和与世家几乎没有瓜葛的武将,最好还是异族将领。

唐朝宦官为何能长期兴风作浪?真正的原因就出在这四个字上

笔者在藩镇割据的肇始之乱,其实源自于大唐的军事传统和处置失策一文中探讨了边将和藩镇割据的关系,这是后话,暂且不提。

唐明皇时期开始大规模的重用边将和宦官,给予前者节度使接近独立王国的特权达成最大的战争动员能力,给后者留下的则是爵位和监军的权利。

(监军)时有其职,非常官也。开元二十年后,并以中官为之,谓之监军使。--《通典》卷二十九.职官十一

唐代的宦官监军制度源于隋朝的御史监军制度,并由临时职位逐渐转变为制度,也许在皇帝看来,由家奴来监督手握重兵的节度使是最合适不过了。监军宦官虽然没有任何实权,但由于离皇帝太近,“案头风”令边将们投鼠忌器而不得不委身结交。

我们并不能主观地认为这些人派过去就是添乱的,至少最初不是。

李隆基对宦官的依赖逐渐增加,这个时期有很多宦官被授予正三品(相当于宰相)的官职,宦官势力开始扩张,但尚且没有威胁皇权的能力。

唐朝宦官为何能长期兴风作浪?真正的原因就出在这四个字上

▲高力士剧照

此时最有具代表性的宦官当是高力士杨思勖和高力士,他们曾是“唐隆政变”的骨干,后来一个在外面东征西讨,一个负责在宫内细心服侍,对李隆基忠心耿耿,甚至可以称之为“好宦官”。

就这样世家的地位逐渐被二者取代,他们都服从皇权且都是大唐盛世的缔造者,但繁花似锦的表象掩盖了许多深刻但潜在的问题,安史之乱后的宦官乱象其实早已埋下种子,不过趁乱生根发芽而已。

发展:对武将的不信任

安史之乱的突然爆发唤醒了唐明皇功盖秦皇汉武的美梦,也击碎了他对于武将的所有信任,曾经最为亲近的安禄山都造反了,那西部边境上那些带领着无数骄兵悍将的名将们呢?

从收到叛乱消息的那一刻起,李隆基就已经乱了方寸,为了尽快用安禄山的首级证明自己的英明神武,他不顾中央军不堪一用的事实要求高仙芝和封常青出战潼关,而二者的抗拒则几乎令这位盛世明君失去了理智。

唐朝宦官为何能长期兴风作浪?真正的原因就出在这四个字上

▲大唐名将--高仙芝

执行诛杀令的是监军宦官边令诚,这被后世认为宦官统领兵权的开始,其实不然,边高二人曾经有过多次共事且配合密切,前者不过是忠实执行玄宗皇帝的命令而已。

从此事来看,宦官的确比武将要更加忠诚和听话。

至此宦官监军制度迅速发展了起来,但这群阉人的水准实在令人失望,安史之乱由于他们的瞎掺和多打了两年。

弼命依险而陈,怀恩陈于平原,光弼曰:“依险则可以进,可以退;若平原,战而不利则尽矣。思明不可忽也。”命移于险,怀恩复止之。史思明乘其陈未定,进兵薄之,官军大败,死者数千人,军资器械尽弃之。--《资治通鉴.肃宗上元二年》

之所以李光弼压制不了铁勒人仆固怀恩,在于后者有监军鱼朝恩的撑腰,能战善战的李光弼在失败面前只有背黑锅的资格,因为责任判定权在监军那里。

癸巳,以李说为河东留后,知府事。说深德王定远,请铸监军印,从之。监军有印自定远始。《资治通鉴.德宗贞元十一年》

监军置印后,宦官监军有了法律保障,开始了制度化。

成型:唐德宗的太阿轻授和“影子朝廷”

唐德宗李适继位之后曾经排斥宦官,然而这种局面并没有持续多久。

德宗避泾师之难,幸山南,内官窦文场、霍仙鸣拥从。贼平之后,不欲武臣典重兵,其左右神策、天威等军,欲委宦者主之,乃置护军中尉两员、中护军两员,分掌禁兵,以文场、仙鸣为两中尉,自是神策亲军之权,全归于宦者矣。--《旧唐书.宦官传.序》

李适这位“阴刻之君”,由于“削藩”行为的操之过急导致了四镇之乱和泾师之变,满朝文武也离心离德。但他固执地将责任归结于文臣武将的不配合,故而重新转向宦官,将“泾师之变”中有功的窦文场、霍仙鸣封为护军中尉,正式开始掌握重兵,禁军和神策军都由宦官专权。

唐朝宦官为何能长期兴风作浪?真正的原因就出在这四个字上

▲唐德宗

而出于对出生世家的官僚不信任,李适索性用宦官组建一个新的政务班子来接管朝廷的事物。

唐德宗和唐宪宗,将以往宦官的内廷官位和新设的官位进行权利调整和整合,形成了与外朝宰相南衙分庭抗礼的北司:枢密使与宰相并驾齐驱,翰林院使与翰林学士并列等等,这些专为宦官设立的职位很快分享了政府官员的权力。

由此,宦官集团在皇帝的扶持下,既有行政权力,也掌管着中央卫戍部队的枪杆子,成为了真正的庞然大物,甚至凌驾于皇权之上,具备了操纵、废立甚至杀死皇帝的能力。

可是,这个伟大时代的皇帝们真的就不堪一击了吗?

争斗:“屁股决定脑袋”的储君和皇帝

宦官的权利和影响力实在太大,因而当皇帝还是储君的时候,为了登上皇位他们会选择与宦官集团的合作,而当了皇帝的储君与拥戴他的宦官其实是同盟军,而分享权力的过程中往往又会产生裂缝,因而导致了二者的决裂和争斗。

我们可以大致捋一捋双方的争斗史:

唐朝宦官为何能长期兴风作浪?真正的原因就出在这四个字上

▲唐肃宗剧照

唐肃宗李亨被李辅国生生吓死,上位的太子李豫(代宗)借助宦官程元振的帮助杀死李辅国,晚年奉送“丹书铁券”将程打发回了老家。

代宗即位,辅国与程元振有定策功,愈恣横。私奏曰:"大家但内里坐,外事听老奴处置。"代宗怒其不逊,以方握禁军,不欲遽责。--《旧唐书.卷一八四.宦官传.李辅国传》

前文唐德宗启用的俱文珍炮制了著名的“二王八司马”事件,将柳宗元流放到了“产异蛇”的永州,并逼迫唐顺宗下岗,宪宗李纯上位,后来俱文珍失宠,被大宦官王守澄取代,后者后来闷杀了唐宪宗,扶持太子李恒继位,是为唐穆宗。

“自元和之末,宦官益横,建置天子,在其掌握,威权出人主之右,人莫敢言。”--《资治通鉴》

昏庸的唐穆宗混了个善终,儿子敬宗爱好“子夜捉狐”(深更半夜撵狐狸),因而王守澄一时疏忽,被对头刘克明闷棍打死而试图另立新君,后王守澄成功反杀并迎立江王李涵即位,是为唐文宗。

唐朝宦官为何能长期兴风作浪?真正的原因就出在这四个字上

唐文宗先利用仇士良杀死了身具“三朝拥立之功”的王守澄,后在试图全灭宦官的“甘露寺之变”中被仇士良绑架,满朝大臣几乎被屠戮一空。

文宗死后,仇士良扶持李炎上台,是为唐武宗,数年后告老还乡,善终后被人告发谋反,并搜出了数千件兵器和无数财产,因而被武宗剥夺了爵位。

那么,从史书的记载中我们能发现些什么呢?

第一,宦官专权的历史本来可以在代宗或者德宗手里走向终结的,但因为犹豫或者反复导致他们攫取了更大的权利,进而不可收拾。这与德宗和宪宗时代给予他们过大权利的事件节点是一致的,所谓“自作孽不可活”,莫过于此。

唐朝宦官为何能长期兴风作浪?真正的原因就出在这四个字上

▲后来的宦官大致是这个程度

第二,这群身残志坚的人士的确厉害,经过甘露寺之变和前后的连番弑君,宦官势力明显压制了皇帝和南衙的宰相,议政权被宦官侵夺,皇帝家务也不由自主,唐文宗哀叹的“受制家奴,不如汉献”,可见宦官集团的能量。

第三,皇帝们干掉的是某一两个宦官,而反杀他的则是宦官集团新的代言人。皇权其实奈何不了宦官集团,后者掌控了军权和大部分政权,因而这是一个团体而非单个的权奸,如同魏晋南北朝层出不穷的权臣和“禅让”近似,问题在于制度而非个人操守。

内因:来自皇帝的默许

实际上,除了文宗之外从未有李唐皇帝试图铲除整个宦官势力集团,这说明二者并非完全的对立关系,也许这是皇帝们的自主选择。

以仇士良为例,他敢在“甘露寺之变”后大开杀戒,也能够因为武宗的不满而激流勇退,而他曾一手扶持的唐武宗也没有赶尽杀绝,外人看来活该千刀万剐的仇士良也得到了宦官群体少有的善终。至于死后被人告发并搜出来的数千件兵器,喜欢读史的人大抵都付之一笑,历史上这样小儿科的栽赃案例实在太多了。

唐朝宦官为何能长期兴风作浪?真正的原因就出在这四个字上

▲当太上皇这事,李隆基既不是第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

自“玄武门事变”的首开恶例之后,李唐的皇位传承就始终不是那么顺畅,正常死亡和皇帝和按流程继位的新君不多,当过太上皇的反而不少。个中原因很复杂,但在皇帝眼中看来则无非是忠诚与否而已,而要说“忠诚”,谁有能比得过这群家奴呢?哪怕能力差一点,道德水准低一点,至少不会打皇权的主意。

唐朝宦官为何能长期兴风作浪?真正的原因就出在这四个字上

▲比起这一出,宦官专权也不算什么

从史实而言,李唐的宦官集团的确凶残,但对比南北朝时期接受过“九赐”且改朝换代的权臣们而言却不值一提,将权柄授给家奴,某种意义上比世家要来的稳妥,尤其是在晚唐皇帝的“势”一落千丈的情况下。

而宦官之所以会更加声名狼藉,主要在于他们是“非主流”:不管是宗亲、世家、进士亦或是藩镇武将,他们其实都会对都会对身体残缺的宦官有发自骨髓的瞧不起,尤其在不得不低头的时候还有一丝不可为人知的嫉妒。

相反,基于成王败寇的铁律,历朝历代都会有大把的文人自告奋勇来洗白来这来路不明的皇权,宦官群体则只能永远躺在历史的灰暗面上接受唾弃。

结语:客观去看待

当回望历史时,一味的贬低、谩骂或者自以为是都是片面的,没有任何群体的存在是毫无价值的,这要看对谁而言。

今人对于太监的感官往往是厌恶鄙视和不可理解,世家和武将则是无奈、嫉妒和不满,然而在皇帝眼中则是忠诚可靠的家奴,东汉的宦官是皇帝的工具,明朝的太监则是皇帝的影子,而李唐的宦官则在各派势力的角逐和制衡以及皇帝的刻意默许(对应标题)中成为了帝国的太岁,仅此而已。

前文提到的“影子政府”,实际上也是一套设计严密的权力制衡机构,南衙和北司、枢密使和翰林院使等机构、官名和职责在两宋再次出现且高度重合,只不过任职者变成了世家衰败后丧失了独立性的知识分子士大夫而已,后世沿用了一千年。因此对于晚唐的权利架构,后人不能武断地认定设计不良,只能说运作经验不足才造成了对皇权的侵害。

唐朝宦官为何能长期兴风作浪?真正的原因就出在这四个字上

将镜头拉回到上帝视角,在中晚唐的格局当中,宦官也不过主宰了中枢而已而已,偌大的疆土都还在藩镇的相互制约中维持,况且,二者都只是在中国封建社会有世家时代向职业官僚时代转型过程中走向了完全失控的极端而已。

晚唐的乱局也不仅仅来自宦官和藩镇,奄奄一息的世家和方兴未艾的科举群体也在乱世斗得不可开交,笔者下一篇文章的主题将是:内有宦官,外有藩镇,晚唐的“牛李之争”到底在争个啥?敬请期待。

PS:太监是官名我知道,和宦官的区别也清楚,不是本文讨论重点,因此未做说明。

本文作者:凉州七里(今日头条)

原文链接:http://www.toutiao.com/a6707509112151736844/

声明:本次转载非商业用途,每篇文章都注明有明确的作者和来源;仅用于个人学习、研究,如有需要请联系页底邮箱

Tags:唐朝   唐玄宗   高力士   唐德宗   东汉   明朝   隋朝   安禄山   我在宫里做厨师   唐太宗   怀恩   武臣   史思明   武则天   李光弼   常青   高仙芝   资治通鉴   李唐   京杭大运河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