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信息网

首页 > 最新信息 / 正文

儋州恩贡谢尚珍轶事 急公好义兄友弟恭

网络整理 2019-06-25 最新信息
儋州恩贡谢尚珍轶事 急公好义兄友弟恭

儋州中和古镇宁济庙里的“暂止朝阿阁,齐飞入翰林”一联为谢尚珍所撰。 陈有济 摄


儋州恩贡谢尚珍轶事 急公好义兄友弟恭


民国《儋县志》所载谢尚珍与妻子合葬墓志铭文。 陈有济 摄

谢尚珍(1843年—1910年),字以聘,号聘侯,儋州古州城中和镇楼家地人。他学识渊博,才思敏捷,光绪十六年(1890年)考中恩贡。他不思仕进,潜心教育,桃李满园,颇有教声,教学之余还参与了清末儋州志的编修工作。他急公好义,一生为社会、为民众做了很多好事。

他与弟弟谢尚琦兄友弟恭,树立了良好的家风,获得世人的盛赞。

不当教谕 潜心教育

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谢尚珍生于儋州州城(今中和镇)楼家地。

谢尚珍的父亲名谢文彬,年幼失怙,家道贫寒,只好辍学营生,长大成婚后,与妻子孙氏经过辛苦打拼,终于使得家境小康,购置了田园一亩、瓦铺三间,奠定家业基础。谢文彬有三子,谢尚珍排行第二。

谢尚珍自少聪颖,勤奋学习,精于儒家经典。谢尚珍在二十四岁时考中秀才,进入州学读书,一年后补入增生,三十岁升为廪生,他才思敏捷,写诗作文援笔立就,在当时儋州文坛颇负盛名。谢尚珍钟情举业,只可惜他前后六次参加乡试却都未能如愿。光绪十六年(1890年)庚寅恩科,谢尚珍被贡于朝廷,铨选为教谕(县学正职教官)。谢尚珍心不在仕途,曾有友人劝他出仕,他一口回绝,实际上他也没有出任教谕一职。

谢尚珍回乡后,潜心教育,曾在朝天宫、丽泽书院、东坡书院等地任教。谢尚珍学识渊博,教学有方,培养了众多学子,他的门生得到选拔补增食廪者为数不少。

跟随谢尚珍学习的族人,也不乏成才者,如他的两个侄儿谢树椿、谢树松在同一年考中秀才,另两个侄子谢树檯、谢树枢同考上高等学堂。谢尚珍的两个儿子谢树林、谢树杨在他的栽培下,成绩优异,一同考取两广初级师范,两人毕业被列为最优生,皆加从七品中书科中书衔。楼家地谢氏正是在谢尚珍的影响下,喜习儒业,人才辈出。宣统元年(1909年),谢尚珍的族弟谢尚莹考中拔贡。

谢尚珍的孙子谢良裘及侄孙谢良鼐、谢良干、谢良蔚等人,生活在民国和解放后,都是饱学之士,他们在学成之后投身教育,皆为有名的教师,其中最负盛名的是谢良裘,毕业于广东省立第六师范学校(今琼台师范学院),后留校任教,有琼台名师之誉。

楼家地谢氏几代人崇尚儒业,人文蔚然,成为了州城里首屈一指的书香门第、名门望族,他们的四合院祖屋“儒林第”在州城远近闻名。

 兄弟参与纂修《儋县志》

方志是一个地方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具有较高的文献价值,中国历来有修方志的传统。光绪年间,继康熙《儋州志》之后,儋州进行了新一轮的州志修纂,谢尚珍在教学之余参与其中。

清末的这次儋州志续修活动,发起人为当地进士王云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州志在州城的考棚开局,王云清任总纂,举人唐丙章任副总纂,谢尚珍与孙逢吉、邢修、陈嘉谟、洪道南、周秉礼、李震云、陈应芳等八人任分纂。谢尚珍具体分纂志书哪一部分,因缺乏史料无法详知,不过民国《儋县志》提到了谢尚珍“兼校《图经》”,这或许是指他在州志编纂工作中主要负责地理方面的内容。

续修的州志最终共集得十一卷,并付刊印。不料,付梓未完,就遇上民国初年的动荡时局,志稿受焚,只有王云清所撰的一篇《儋耳赋》和志书前后序得以流传下来,后人称之为《儋县志初集》。

值得一提的是,民国年间修儋县志,谢尚珍的族弟谢尚莹也任分纂。谢尚莹,字以充,号琼林,博学多才,诗文书法样样精通,与儋州诗坛一代宗师陈有壮同是己酉科拔贡。

地方文献中,家谱为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一部家谱是一个家族的生命史,其具有独特的价值和意义。谢尚珍在家乡,除了分纂州志,还编修了家谱。

楼家地谢氏的迁儋始祖是谢宗,明末从福建迁到儋州,并在儋州开枝散叶。然而,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由于一直没有家谱,楼家地谢氏人对先辈的一些历史并不清楚,如关于先祖谢宗到儋州后最初的定居地,他们众说纷纭。为了传承家族的历史,谢宗的六世孙即谢尚珍的曾祖父谢明伦,曾对家族居儋列祖列宗的辈分次序做过初步的整理记录,只是在很多问题上还是没法弄清。

谢尚珍年轻时,专心举业,无暇顾及家谱之事。晚年时,谢尚珍才着力将居儋后的历代先人的房分、辈分次序、墓地及名讳等重新进行考订,并汇成一谱。谱成,谢尚珍寄望于后人,希望他们能够世代继承家谱,并不断查缺补漏,使之更加完善。遗憾的是,谢尚珍所修的家谱在民国初年的地方动乱中已经散失。

“一乡之善士”

楼家地谢氏,素有关心公益事业的传统。谢尚珍的曾祖父谢明伦,字维中,乾隆时人,一生方正自守,热心公益。嘉庆道光年间,谢明伦倡砌州城阜民大街并亲自监督此事,市民踊跃捐款响应。阜民大街修好,为大众提供了很大的便利。谢尚珍的父亲谢文彬,也是见义勇为之人。咸丰六年(1856年),时值岁荒,谢文彬倡议并助力官府开局平粜,解救了饥馑的穷民,谢文彬因此大义之举而获得恩赐九品职员。

谢尚珍亦是急公好义之士,一生为地方做了很多好事。儋州知州欲修储存粮食以备荒年同济公众的义仓,谢尚珍全力赞成,后来遇到荒年,饥民受益。光绪十三年(1887年),儋州读书人呈请知州崔增瑞从州城屠案官价拨为士子膏火,延师课士,崔增瑞赞成,改桄榔庵为桄榔书院,在这件事上谢尚珍出力甚多。前身是义学的丽泽书院经营无绪,众人推举谢尚珍掌管丽泽书院,谢尚珍尽心尽责,在他管理的十余年间,丽泽书院没有出过任何差失。光绪十八年(1892年),谢尚珍曾在位于州城东门外大街尾的朝天宫设教,他倡捐重修朝天宫,使其焕然一新。此外,谢尚珍还参与了东坡祠、东坡桥、考棚、学宫等的修建工作。

儋州知州对谢尚珍的义举非常赞赏,特别以“积厚流光”匾相赠。积厚流光意指积累的功业越深厚,则流传给后人的恩德越广。民国海南著名学者王国宪在为谢尚珍与妻子楼氏写的合葬墓志铭里,高度评价谢尚珍是“一乡之善士”,铭曰:“为人好善,不独善身。维持社会,望重成均。民到于今,称之斯之,谓之善人、信人。”

 谢氏和睦家风代代传

谢尚珍是谢文彬次子,谢尚珍之兄,名尚琮,早亡;谢尚珍之弟,名尚琦,又名廷珍。谢尚珍与谢尚琦兄友弟恭,其乐融融,成为州城人的楷模。

谢尚琦性严厉,谨交游,他童年读书,读了几年后,因担心父亲年老不胜劳累,遂放弃学业以操持家里的生计,经过努力成为了成功的商人。谢尚琦三十岁那年,报效捐输,蒙奖国子监生。谢尚琦是地方上有名的慷慨好义之士。地方发生灾荒,谢尚琦出资,与同志之士购米平粜,以救时艰。疫病连年流行,谢尚琦捐药丸,刊验方,倡设药局,以救时急。祭祀冼夫人的宁济庙修葺,谢尚琦董其事,还集资举办祀典。家族和邻里有人在婚丧嫁娶之事上无力操办,向谢尚琦求助,谢尚琦都是有求必应。谢尚琦非常孝顺父母,父母病在床褥,他细心照顾,左右不离。

谢尚珍、谢尚琦相互友爱尊敬,谢尚珍大力支持弟弟的事业,而谢尚琦也不遗余力地资助二兄的学业。父母逝世后,谢尚琦事奉兄嫂如同严慈,凡事皆先向兄嫂请命而行。谢尚珍、谢尚琦兄弟两家不分彼此,在田园庐舍上两不相争,儿媳之间也无争吵之声,呈现出一派和气,四邻无不交口称赞。

到了耳顺之年,谢尚珍、谢尚琦两兄弟仍然友爱不减,还常以兄应友爱,弟应恭敬的道理教育他们的儿子。

由于谢尚珍、谢尚琦以身作则,树立了榜样,父慈子孝、兄和弟恭、长幼有序、和睦相处成为了楼家地谢氏后人长期坚守的家风。民国年间,居住在中和老街“成记”商号的谢尚珍、谢尚琦的后人,依然是分家不分灶,每餐都一起同桌吃饭。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期,楼家地谢氏人在大年初一到祖屋“儒林第”祭祖和给长辈拜年,仍然是严格按长幼次序排队从“成记”商号向“儒林第”一路走去,这成为当时中和镇上的一道独特而可贵的人文风景。 (海南日报 文\本刊特约撰稿 陈有济)

本文作者:文明海南(今日头条)

原文链接:http://www.toutiao.com/a6705926464803439118/

声明:本次转载非商业用途,每篇文章都注明有明确的作者和来源;仅用于个人学习、研究,如有需要请联系页底邮箱

Tags:谢尚   儋州   王云清   我在宫里做厨师   光绪   道光   康熙   乾隆   嘉庆帝   文化   宣统   读书   书法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